近年來,隨著國際化教育的不斷升溫,越來越多的家長將目光投向了國內(nèi)的國際學校。山東的國際學校更是以科學的課程設置、雄厚的師資力量、多元的文化氛圍等得到了眾多家長的青睞。
為了給廣大山東學生擇校、規(guī)劃提供助力,由遠播教育舉辦的2020IEIC國際教育創(chuàng)新在線峰會•山東站,今天在線上拉開帷幕!
本次峰會的直播間匯集了包括:心理學者張怡筠、青島為明學校國際部主任趙麗娟、青島墨爾文中學品牌總監(jiān)盧夢雅、義格教育集團董事潘佳、清華附中國際學校校長助理王實、青島中學副校長王魯豫、中國海洋大學劍橋國際中心招辦主任盧慧、宏文學校青島校區(qū)副校長柏文軍等諸多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咖。
在峰會論壇中,嘉賓們針對目前學生家長較為關心的國際教育規(guī)劃、在線教育、家庭教育等熱門話題行了深入淺出的解讀分享,為直播間的觀眾們帶來了一場教育知識的盛宴。
在峰會中,青島中學副校長、國際部主任王魯豫在直播間為大家?guī)砹酥黝}為《為每一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負責》的演講,數(shù)千名學生家長在直播間積極互動,表示收獲頗豐。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來回顧一下她分享的精彩內(nèi)容:
▲王副校長的演講主題
主講嘉賓
王魯豫
青島中學副校長、國際部主任
北京十一學校英語特級教師
2010年至今,致力于北京十一學校的課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創(chuàng)新及學校轉型的實踐研究,是學習力驅動、課程建設與開發(fā)、診斷設計的專家型教師
演講內(nèi)容
今天,王魯豫副校長的主題演講主要圍繞以下3點,相信這也是很多學生家長所關心的話題——
第一、青島中學課程體系
第二、青島中學中西文化課程深度融合
第三、青島中學特色課程
那么關于這些話題,我們來看看王校長的詳細解答~
隨著疫情不斷邁進,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類是命運的共同體。
全球化發(fā)展日益顯著,推動著我們的孩子不斷走向全球化。他們在未來世界中要面對的各種問題,需要以國際的視角去尋求解決之道。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孩子們想要的生活將兼?zhèn)鋿|方和西方的價值觀及文化理解力,他們所要生活的時代將沒有單一的中國問題,都是全球化的問題。
而我們教育所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認識一個的自己,學會選擇和放棄,真正明晰自己的職業(yè)目標和人生目標。
青島中學課程體系
當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可以偉大的地方,讓他們在通往偉大的道路上行動起來。
青島中學不是一所國際學校,他為探索中國教育模式而誕生。
我們立志建設一所與世界對話,全球的中國式學校。
我們堅持中國式學校的獨立性,構建中國系課程、涵養(yǎng)中國根文化,培育民族教育的力度,扎根中國,擁抱世界。
一直以來,存在著一些學校,會把學生當成學校的產(chǎn)品,學校像工廠一樣加工著在千人一面的應試機器。這樣的培育模式,不管不顧孩子自身的特征,對每一個孩子按照產(chǎn)品樣版去進行工廠化加工。
這樣培育出來的學生,等他們到了40多歲能成為未來世界需要的社會棟梁嗎?能扛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嗎?
辦學十幾年以來,我們有那么一個觀點:課程是學校的產(chǎn)品,學生是我們課程產(chǎn)品的用戶,學生學習的結果和成長是檢驗我們的產(chǎn)品的質量以及售后服務的水平。
一個的學校,必須創(chuàng)建個別化發(fā)展的課程實施體系,一定要用自己的產(chǎn)品去提供教育服務。沒有這樣一個系統(tǒng)的課程產(chǎn)品,就對學生說,我準備好了,你們來吧!這樣是不負責任的。
所以我們認為學校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有自己經(jīng)得起考驗的課程產(chǎn)品來服務于學生用戶的成長。
那么,在這樣一個關系下,家庭對學校、教師對學生、學校對學生關系是明確。
結構是清晰的,彼此間的合作就可能是融洽的。
青島中學的中國芯課程體系,不是中國課程和國際課程的簡單相加,也不是僅僅引入西方的小組合作項目,是學習或者是訂貨課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我們將12年的教育打通設計,按照534學制運行,小學是超學科的融合課程,初中是跨學科的領域課程。到了高中我們將實施分學科的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國際化課程。
這個課程產(chǎn)品是國際化的,但它的內(nèi)核卻是中國心的。
在小學階段,我們設置的是超學科的融合課程,不是那么生硬的非得給孩子分出,這是語文課,這是數(shù)學課,這是科學課,這是品德課,而是給孩子一個又一個的如何生活的話題,他們用這個年齡該有的理解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就推動孩子去學習相關學科的知識和技能。
在小學教室里,我們可能會分為游戲區(qū)、閱讀區(qū)、討論區(qū)。我們的學生在每個區(qū)域里學習。
到了初中階段,我們做的是跨學科的領域課程,語文、數(shù)學、英語、科學、人文與社會,按照領域來劃分,從這時起,學生就要從安全模式而走向選課、走班的自由自主模式。
這是一種行走的課堂,這個課堂不僅發(fā)生在學校各個教室之間的走班,還需要到校外到一些實踐基地去認識自然和認識社會。
以前教科書是我們的世界,而現(xiàn)在世界是我們的教科書。
從九年級起是我們設置分學科的分層、分類、綜合、特需的課程。我們開發(fā)出了200多門課程供學生選擇,一般學校十幾門課程就夠了。為什么要開發(fā)出那么多的課程?因為我們覺得學生的成長要在不斷地明晰自己的目標,不斷地去體驗各種可能,才能夠逐漸理清自己的優(yōu)勢和興趣所在。
上學不是來背書刷題,上學是學會認識世界,學會選擇的過程。
當我們賦予孩子選擇的自由,他們才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才會發(fā)生創(chuàng)造。在這個過程里,每一個孩子都應該成為自己的CEO。
1000多個孩子就有1000多張不同的課表,每個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選擇到學科教室去學習,較后產(chǎn)生了不同的教學班組織,有志同道合的伙伴,這種關系的體驗對孩子進入成人社會有多大幫助?答案不言而喻。
青島中學中西課程的深度融合
青島中學雖然年輕,該已經(jīng)一口氣拿下了三大國際課程項目,每年的申請也極其亮眼。
一年中像牛津、劍橋這樣的學生就會有7、8個,去到普林斯頓和斯坦福的學生也每年不斷地出現(xiàn)。
對于出國留學,學校一直建議家庭,一定要在孩子上高中提前拿定主意,究竟是出去還是不出去?
出去學的就是國際課程。哪天不想出去了?回不來了。有些孩子一開始覺得我不想出國,后來又改了,但是這時候再進入國際課程,時間就有些晚了。
還有一個問題,未來我們的孩子盡管從西方大學畢業(yè),但大多數(shù)都要回國就業(yè)。而我們現(xiàn)在僅用國際課程來培養(yǎng)這些孩子,他的基礎教育不完整,而且文化徹底變了,之后再回來,在國內(nèi)的這種文化環(huán)境下適應工作是非常艱難的。這些問題我們必須要解決。
所以,我們會吸收借鑒IB等國際課程的做法,推動課程更深度的融合。
學校的做法是,在九、十年級的基礎階段,把國家課程的必修部分整個完成。
而與國內(nèi)教育不同的是,這些課堂是用中英文雙語授課,這樣的話,既了孩子的文化經(jīng)驗,同時也能夠讓我們孩子在沒有下定決心的情況下是安全的。
即使孩子到較后忽然發(fā)現(xiàn)申請國外的大學有一些困難了,像各國簽證政策突然收緊,國際關系比較敏感,那么,學生仍有退路,可以轉到國內(nèi)來參加高考。
同時,我們的課程還要照顧到每一個孩子的差異。
比如有的孩子九年級托??嫉搅?05分,那么他在十年級就可以免修英語,還有的學生是數(shù)學大神,英語卻水深火熱,我們會有老師對這樣的孩子量身定制他的英語基礎課程和雅思課程。
學校的國際規(guī)劃咨詢中心也會有規(guī)劃專家陪伴學生的整個高中生涯,為學生無償提供一對一、個性化的專業(yè)海外大學生申請服務。
青島中學各類特色課程
再來看一下學校的體育。
青島中學為學生提供20多種體育項目供學生選擇。
每個學期選擇一個項目,如果對某個項目特別感興趣,可以把它當成自己的特長進行連續(xù)的學習。
學校還有10多個技術類課程,這些技術類的課程,每年會有20%的速度在消失。
有時候我們剛剛開發(fā)出一種新的技術課程,這個技術就已經(jīng)落后了,我們就只好把這個課程淘汰掉,我們要重新開發(fā)新的產(chǎn)品,不斷更新迭代,讓學生們始終走在技術的前沿。
學校還有10多個藝術綜合課程。
其中有鑒賞世界名畫,模仿還原名畫的細節(jié)。學校還開設了影棚,讓孩子認識和接觸光影世界。
學校還有大大小小的節(jié)日和活動。
潑水節(jié)在每年的6月底和7月初,當一個學期,期末考試結束,師生混戰(zhàn),而這個教育意義就在于它拉近了師生關系,讓老師和學生真正實現(xiàn)平等。
我們還邀請到眾多的名家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組織社會的職業(yè)考察和校內(nèi)的職業(yè)體驗。
我們還鼓勵學生參加服務于他人、服務于社會的公益活動和社團組織。
學校是學生走上社會之前的社會,因為在學校這個地方,學生的犯錯成本很低,一個人在真實社會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無論是成功、失敗、挫折或者是迷惘,都可以在學校里先體驗一遍。
每一種體驗對一個人的成長價值來看都是巨大。
家長老師代替不了孩子的體驗,無論你跟他說什么,他永遠也只能自己重新來一點。所以我們就需要組織所有可能的資源,為學生的成長服務。
而我們現(xiàn)在欣慰的是已經(jīng)可以做到讓課堂與世界相連接,讓學習與生活相融通,打通學科界限,讓學生既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眼光,又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于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面向每一位學生的未來,這才是未來教育的風景。
去年5月份的國際人工智能與教育大會上,我們曾制作了那么一個短片,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各國的教育專家來介紹中國的A.I.教育的探索。
我們期待與家庭攜手,成為美滿家庭的營造者和社會進步的。
未來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而是我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