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To take us lands away,
Nor any coursers like a page
Of prancing poetry.
This traverse may the poorest take
Without oppress of toll;
How frugal is the chariot
That bears a human soul !
——There is no Frigate like a Book
By Emily Dickinson
枝頭花意漸退而綠意正濃。春天走過的地方,夏天正悄然醞釀。
時光匆匆,我們總試圖抓住些什么??峙挛ㄓ袝艽蚱茣r間和空間的禁錮,拓寬靈魂和生命的界限。它們不會給任何人設限,而是向人們發(fā)出邀約。
博雅明悅以讀書日為契機,開展了為期一整月的讀書活動,讓日常的積累變成集體性的呈現,為閱讀生活更添儀式感。
博爾赫斯曾說過:“如果世上真有天堂,那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
對于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博雅明悅而言,圖書館不僅僅是基礎建設,其承載的文化與智慧更是點亮師生生命的關鍵所在。
秉承著“美美與共”的熱忱,在讀書月活動中,我們邀請了各行學者和從事圖書出版工作的老師們,將自己編著或影響自己的書捐贈給學校,或是將自己對于閱讀的思考和建議,通過視頻的形式分享給孩子們。
我們相信,每一本書的背后都是作者所觀察到的文化與思想;每一段分享的背后都是沉淀。而我們期待,它們能在被閱讀的過程中與孩子們的生命相融。
我們期待
它們能在被閱讀的過程中與孩子們的生命相融
在四月,學校圖書館的外墻成了師生們不停駐足的地方,上面貼滿了大家的書籍推薦。全校師生推薦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寫上推薦理由并自配插圖,一場以書會友的旅程由此展開。
在博雅明悅我們一直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閱讀習慣,希望通過不斷拓展閱讀的廣度和深度,幫助孩子建立跨學科的網狀知識結構,培養(yǎng)孩子深度審辯式思維和有效的溝通能力,最終建立人文文學素養(yǎng)及表達能力。此外,我們還要求孩子全本閱讀,除了每學期的必讀書單外,孩子們也會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目。
和日常課堂中的讀書分享側重于讀書成果的檢驗,口語表達能力的鍛煉不同,書籍推薦活動更是同學之間、師生間一次有愛的互動。它不僅幫助老師們更好地了解孩子們現階段的思考和偏好,從而給出進一步的引導;也幫助孩子們以書籍為橋梁,結識不同年級志同道合的朋友,加深彼此的了解與認識。
部分師生推薦書目展示
求知、明智、怡情、養(yǎng)性……我們常常賦予讀書太多的意義,但在生活中它們卻往往于不經意處出現,在不易察覺的角落里留下痕跡,而也正是這些痕跡讓我們變得不同。
如果說將大家看過的書目比作星空的話,我們要做的無非是從漫天繁星中,找到各自認為閃光的那顆。同時靜心等待,等待和自己目光一致的人共同守望整片蒼穹。
在讀書月中,老師還加入了“圖書盲盒交換”的趣味性活動。孩子們選取一本書用紙包好,輪流抽取。有的孩子因為抽到了自己喜歡的書而因為歡欣雀躍,有的則因為和自己預期落差太大而失望地嘟起嘴吧。無論感受如何,都為自己關于閱讀的記憶增添一抹別樣的印記。
此外,還有每一年的保留項目:書中人物日。每人都可以扮演書中的人物來學校,相互猜出各自的角色。這一天你能看到有身穿用環(huán)保材料自己制作服裝的“美猴王”,也有一群身著魔法學校校服,讓人仿佛置身霍格沃茨的小法師們。每一個角色后面,都是孩子們的喜好與對書中人物的理解。
閱讀不僅僅是一種生活選擇,更為我們提供了可以體驗另一種生活和人生的機會。因此在博雅明悅的閱讀習慣培養(yǎng)中,比起讀到什么我們更注重閱讀體驗。
除了“書中人物日”活動外,在日常的學習中,老師會根據不同的時間為孩子們挑選不同的書籍。例如初春時節(jié),四年級會全班共讀《柳林風聲》。老師會帶著孩子們來到戶外,坐在溫榆河畔開始大家的閱讀時間,對自然的親近感會加深孩子們對情節(jié)的理解。
對于被書籍喂養(yǎng)的博雅明悅的孩子們而言,閱讀本就是一種日常。而在沉浸式的閱讀體驗帶來的思想和想象上的沖擊面前,任何描述與比喻都變得詞不達意。
博雅明悅的孩子們僅在小學階段,學生需要達到至少200萬字的閱讀量,中學階段閱讀量將達到1000萬字。
廣泛性與深入性兼顧的閱讀量的前提,也離不開老師的引導。這要求老師先要愛讀書,具有一定的閱讀審美,才能點燃學生的閱讀熱情。
就如博雅明悅的老師所言:“如果你不喜歡閱讀,是因為你還不知道書的好。”
因此在此次的讀書月活動中,還特別設有“教師讀書會”環(huán)節(jié)。老師們利用放學后的時間,共讀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
數學園園老師讀得廢寢忘食
作者蘇霍姆林斯基作為一名常年參與一線教學的教育工作者,這本《給教師的建議》是他一生的工作總結。在共讀的過程中每一位老師能夠從書中得到共鳴和反思,感受到作者對學生的理解、包容與愛,并運用到日常的教學工作中。
博雅明悅的數學組組長,具有快20年教齡的楊老師在讀完這本書后分享到:“教師是一份需要信念,需要堅持,需要激情的工作。工作時間越久,你就越需要不斷問自己當初的那份激情是否還在。而這份堅持與肯定除了在日常教學中獲得正向的反饋外,還需要其他方面的滋養(yǎng),閱讀就是其中之一。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感受到一種讓我內心安定的力量,它不斷肯定我對這份職業(yè)最初的理解。那就是:無限的接受每一個孩子的生命狀態(tài),對他們永遠保持期待。每天用一個眼里有光,心中有愛的狀態(tài),去引導每一個孩子。”
楊老師:“每天用一個眼里有光,
心中有愛的狀態(tài),去引導每一個孩子。”
蘇珊·桑塔格曾說:“書讓我們成為人。”
閱讀是一種極端的自省,它讓我們有了打破自身局限和狹隘的可能性,有了打量自身、走出自身,看見自己另一面的可能性。
正如毛姆在《人性的枷鎖》中寫到:“人就像一朵花苞,讀的書、做的事大都對你沒有一點影響,可某些特定的東西會給你非同尋常的意義,你會因為這些東西一瓣一瓣地綻放,直到完全盛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