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家長已經(jīng)意識到,送孩子去美國讀高中,教育理念和價值觀、核心能力對學校申請和在美期間順利就讀的巨大影響。而去美國讀高中,這些事項都能夠獲得感受和得到提升,同等條件下,孩子被美國大學錄取的概率更大。這造成了美國高中申請人數(shù)逐年井噴,高中申請競爭的激烈程度絕不亞于,甚至超過常青藤大學的申請。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中國家長提前2-3年開始啟動美高申請的工作,早早策劃孩子的各項活動、強化興趣愛好、進行高強度標化培訓,期望讓孩子的申請材料展示出“完美”的形象。
即便如此,2015年,一些托福成績100+ 、SSAT成績90%+的中國學生,預約SAT成績排名四、五十的美國高中面試,都未能成功,更不要說今年3月份美國高中放榜會是怎樣的哀鴻遍野了。
于是,很多家長就困惑了:
美國高中究竟想要招收什么樣的學生?
……
先來回顧一下準備的過程。即便到了申請文書和面試準備這些步驟,不少家長對學校為什么要求學生提供某些材料,為什么會問某些問題,學校要求提交這些材料和問詢那些問題背后的邏輯是什么,依然一知半解。比如: “你遇到的較大的失敗是什么?”“你喜歡讀什么書?”……都是學校喜歡問的問題。如果這些問題都不能應對,由此推理,在過去2-3年的準備過程中,學生因為不能很好的理解學校的錄取標準和要求,做了不少無用功。
而只有在充分了解學校的錄取標準和要求的情況下,才能夠有的放矢做相應的準備,同時,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知識、能力、心智多方面的提升。
鑒于美國寄宿高中申請的激烈程度,很多理性的中國家長把目光轉(zhuǎn)向了走讀高中,而這些高中的師資力量和水平毫不亞于寄宿高中。較之寄宿高中,因為走讀高中的數(shù)量更多,分布更廣,眾多的申請人被分散,競爭沒有寄宿高中那么激烈,一些優(yōu)秀的孩子可以拿到滿意的走讀高中的錄取。
拿到美國學校的錄取只是孩子人生的起點。
中國家長太多將眼光聚焦在“孩子能否被錄取”上, 對“錄取后,孩子能否在美高順利讀下去?能否融入美國家庭?”,往往被忽視。而對寄宿家庭有關注的家長,因為對美國的寄宿家庭不了解,會過于擔心孩子能否適應寄宿家庭的生活。
從事留學行業(yè)十年期間,我指導過許多學生申請美國高中,通過跟進學生入讀美高后的表現(xiàn),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問題。諸多的案例,令我深深感慨,孩子的適應問題,折射的不僅僅是學生原生態(tài)家庭成長環(huán)境的問題,還有中美文化差異、生活習慣帶來的問題。
因為學生不能很好的理解美國的價值理念和教育理念,找尋合適的解決矛盾和沖突的方式和方法,導致孩子在美高幾年學業(yè)和能力沒得到足夠的提升,大學申請因此受到影響。
結(jié)合我處理過的,學生在融入寄宿家庭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我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以下簡單的分類:
學生和家長對寄宿家庭認知不足
能把孩子送去美國讀高中的中國家長,基本上是高收入人群,而接收國際學生的美國寄宿家庭,在美國大多只是中產(chǎn)階級家庭,從物質(zhì)層面來看,中美差距越來越小。我們想象中美國家庭的物質(zhì)條件,和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落差導致孩子和家長不滿,產(chǎn)生沖突和矛盾。
學生缺乏自理能力和做家務的習慣
寄宿家庭將國際學生當做家庭中的一份子,與自己的孩子一視同仁。美國孩子從小就幫忙做家務,整理打掃自己的房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國學生因為沒有做家務的意識和習慣,和住家沖突,告知媽媽,進而推高矛盾。
學生的性格和習慣問題
美國人坦率直言,期待學生主動和他們溝通,但是中國學生因為文化和性格原因,擔心說出自己的需求會讓住家不滿,隱而不說。比如,我有一個學生,比較怕冷,抱怨住家摳門,天冷都不開暖氣,較終投訴住家。經(jīng)過溝通,了解到美國家庭是中央空調(diào),暖氣要開就同時開, 10月份對美國人來說還很暖和。住家爸媽在知道情況后,給這個學生添了床被子,解決了問題。
因此,對于要申請美國走讀高中的家庭來說,家長更應該了解,是什么原因?qū)е潞⒆舆m應難,孩子在寄宿美國家庭時會碰到哪些問題,只有這樣才能策略性的提前了解美國的文化和習慣,并培養(yǎng)和提升孩子相應的能力。同時,如果中國家長清楚了解學校是怎樣幫助國際學生的,還可以借助學校的幫助和資源,讓孩子更快、更順利地適應美高的學習和生活。
總之,不管孩子是處在努力準備美高申請,還是申請結(jié)束等待Offer,以及準備到美高報到任一階段,家長和學生都需要把重心放在對美國教育理念的理解,學校標準和要求的了解上,全力提升孩子的各項能力。只有這樣,孩子被美國學校錄取的機會更大,孩子入讀后適應力才會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