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由遠播國際教育主辦的129屆廣州國際學校規(guī)劃教育展在廣州天河希爾頓酒店完美落幕。在本年度廣州較后一場規(guī)劃教育展上,匯聚了眾多教育界大咖、40+國際化學校、1000+學生家長,為廣州及周邊城市的家長帶來了一場高水準、高質(zhì)量、高效率的國際教育盛宴。
展會主會場內(nèi)座無虛席,家長們的眼神中充滿對擇校的困惑和對孩子未來殷切地期許。家長們不僅希望孩子是國際化的人才,還希望他們能夠成為對未來世界有幫助的優(yōu)秀人才。
那么,未來的國際公民需要具備什么素質(zhì),如何才能培養(yǎng)孩子適應世界舞臺上的競爭力?中黃國際教育集團中學學術校長韓秀明女士,為在座家長帶來了精彩的演講。
▲中黃國際教育集團中學學術校長 韓秀明
演講內(nèi)容
韓校長的演講主要圍繞以下幾個方面,與家長們詳談了想要培養(yǎng)孩子未來在國際上的競爭力需要具備哪些素質(zhì)?
擁有本土情懷
具有國際視野
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
要有跨文化溝通協(xié)作的能力
各位親愛的家長,同仁們,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的演講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主題,能夠讓大家知道在IB體系下到底是怎么培養(yǎng)學生的,以及怎么去培養(yǎng)能夠點亮未來的國際人才或是全球公民。
在這樣一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作為一個中國人,我們除了要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還要讓孩子知道此時此刻世界在發(fā)生著哪些變化。下面我就與大家分享一下,應該如何去培養(yǎng)我們的國際公民。
▲認真記錄的家長們
首先,我們要打好非常堅實的基礎,那就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民族認同。不過,如果只局限于本土情懷又會被禁錮住,但是一味追求外國的月亮就是圓也不可取。
所以說國際情懷一定是基于我們的本土情懷,兩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當我們對這兩者有了核心價值的認知后,要做的較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溝通。
無論我們是使用自己的母語還是在學英語或其他小語種,其實較重要的都是文化輸出,展示我們的民族自信。用不同語言與大家交流,向世界傳達我是誰,我來自哪里。以自己所儲備的知識與世界產(chǎn)生互聯(lián),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
一、什么是本土情懷
在座的家長們有沒有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其實是本土情懷中較重要的一點,首先我們追根溯源,先了解一下新華字典中對本土情懷的界定。
在回答我是誰的時候,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追溯到自己的祖先、文化、宗教,居住環(huán)境中的共性特性。是這些元素塑造了我們對自我的認知以及對文化的認同。只有對本國的文化產(chǎn)生認同,才能夠塑造個人對于世界的認知和國際情懷。
在這里我分享一個自己的小故事:
我的孩子出生在國外,他三歲的時候回到北京,我希望他能夠傳承中華文化,所以有意識地帶他去故宮、頤和園、圓明園、長城,讓孩子在體驗中感受。
有一天他突然對我說想看電視,平時我是不允許他看電視的。而他想看的并不是動畫片而是關于故宮或圓明園的紀錄片,我欣喜若狂。他對圓明園遭受侵略者掠奪的畫面印象深刻,但我會從客觀的角度,幫助他理解,我們要不忘歷史,也要與其他國家友好相處。這種文化認同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
▲中黃國際教育集團中學學術校長 韓秀明
二、國際情懷
20世紀60年代,進步主義教育反抗傳統(tǒng)教學法,IB教育就是在這個時期出現(xiàn)的。197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對國際教育的定義。
簡言之,什么是國際情懷?我們身處的時空不僅僅是當下的這方熱土,我們要跨出去。例如孩子是在廣州上學,但其實他是在中國、在世界這樣一個更廣大的社區(qū)之內(nèi)。在國際情懷兼具民族特性的時候,那么作為一個國際人無論走到世界哪個地方都會非常自信。
美好是在于每一個人都需要發(fā)揮一份力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暢談國際教育時一直提到的本土情懷與國際視野。
而IB教育又是對這兩者的詮釋。
從1968年至今全球共有5000多所IB授權學校。IB的授權非常嚴格并不是每所學校都能授權成功。而比較有幸的是,中黃集團現(xiàn)在有一所候選幼兒園,兩所IB授權的PYP小學,還有一所即將授權成功的MYP中學。
IB教育的重點在于:
三、終身學習的能力
國際21世界教育委員會在向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中指出,終身學習是21世紀人的通行證。
終身學習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學會求和
2、學會做事
3、學會公處4、學會做人
IB課程體系的重點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能力
四、跨文化溝通
所謂跨文化溝通是指文化組織中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信息、知識和情感的互相傳遞、交流和理解過程。
無論是以后走出國門還是目前在國際學校就讀,除了提升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較重要的是開放心態(tài),充滿自信地與他人交流。
培養(yǎng)未來的國際公民,需要教育者與家長們共同努力。相信我們都可以成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繁榮富強的鼎力支柱。